《河南省拳械录》:中华武术的传承

期次:第771期    作者:◇徐子涵李宁   查看:84




  河南省是我国的武术大省,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,弘扬武术精神,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特地找到国家一级武术裁判、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灿忠教授总负责《河南省拳械录》(以下简称 《拳械录》)工具书的采编工作。以吉灿忠为首的专家课题组,为《拳械录》的采编邀请了省内年龄在50~80岁的武术主要传承人,记录各拳种的源流、分布、拳理、传承谱系、特点等,其中包括苌家武技、陈氏太极拳、心意六合拳三个国家级拳种,他们也联系到新乡电视台进行视频的录制剪辑。
  3台摄像机、83个流派、95位继承人集聚在中心花园校训石前,播报员播报着各类名家及其代表拳种。“武术与国学一样,越老越香,也考虑到拳师的身体状况,所以选择了年龄在50~80岁的。”吉教授介绍道。吉灿忠课题组共11人,分工编写29个地市、直管县的拳种,吉教授负责总体纲要、章节以及新乡、开封、漯河等地区拳种的编写工作。“我们今年暑假期间在山上工作,每天工作的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,早上8点到12点,下午3点到7点,晚饭后又从8点工作到12点半,基本上每天都是这种状态。”吉教授说。
   《拳械录》要准确也要新颖
课题组初步决定《拳械录》由中华书局出版,计划在2017年春节前交给出版社,目前已完成96万字。在编制这本书之前,吉教授课题组的专家成员多次进行民间调研。“拳家们提供拳谱,我们进行整理、校对、排版,把撰写好的稿子发给他们进行修改,我们接受反馈,如此几轮,才能发到省里审核,之后上交出版社做最后校对。”吉教授说。每个拳种的编写页数不同,有的多达百页。有些拳师年事已高,还需要门下弟子整理发送书稿。
  由于书籍内容庞杂,出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如果这本书编写进行顺利,要在明年8月份出版依旧是个很大的挑战。除此之外,吉教授课题组还将在每个拳种的章节之后增设二维码,读者通过扫描可以查看相对应的视频,更方便进行立体化学习。
  新乡电视台配合课题组录制了一天半,共9个小时。后期电视台将对应95位拳师,把视频剪成95段。为了方便编辑采编,现场还有课题组成员陪同播报。
武术文化博大精深
武术是一种庞杂的文化样式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吉教授认为武术的精神就在于此。祖逖的闻鸡起舞就是积极进取的表现;武术作为君子之争,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争礼不争技。吉教授认为,只有兼备高尚的道德情操、精湛的技艺、深厚的理论功底三种素质的传承者才能被称为武术大师。
  每一拳种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,涉及中医学、易学、美学、宗教学、伦理学等多个领域。少林拳的拳理源于禅宗;太极拳如今已风靡全球,它的拳理源于《易经》的五极中正等思想。“太极是有氧运动,讲究以柔克刚,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恰恰相反,经常练习可以平心静气,对人体十分有益。”吉教授介绍道。
武术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
武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需要政府、民间武术团体、各派系的传承人团结合作。另一方面,相较于国家级拳种,小拳种的发展却举步维艰。“拳种的取舍与存留方式是现在武术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大问题。”吉教授说,“时至今日,武术传统的传承制度如种族、庙会、镖局等多已消失或几近消失。未来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承制度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大问题。”
  进入新的时代,武术的传播途径和形式也要进行创新,网络可以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空间。河南省武术数字博物馆在吉教授的积极探索下已初步建成,含有文献、抄本、老拳师的照片视频等。现今,博物馆已经取得了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认可,正在进一步地完善修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