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的“不幸”

——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书评

期次:第802期    作者:教育学院 李婧瑀   查看:59







  我们一边禁止未被“制造”的人出现,一边又期待着他的到来。
  查尔斯·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好像始终都没理解什么叫“人情”,他只看见不一样的世界。他离家出走抛弃现实完美的生活,接受物质和精神的折磨,但心底的火一直燃烧,席卷画面,一直燃烧直到他永远离去,陪同着世人照耀梦想,昭示着什么叫做“无畏”。
 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在离家前后判若两人。餐桌边沉默的男人似乎已经接受平淡无奇的生活,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。为了回应他人的印象,斯特里克兰用了一个“惊喜”。人们总会暗自嘲笑这种人不幸,并愿意给予失常者以怜悯和原谅。似乎认定在静默世俗里就该学会看见幸福。但是他没有,而是看见了更强的光亮。磋磨敢于追求的勇气的不会是显而易见的困难,而是生活限时馈赠的甜味。我所看见斯特里克兰的毅力不在吞咽下了什么磨难,而在于拒绝了顺遂,拒绝了命运的诏安。人只有一颗脆弱的心,对家庭有多冷漠,斯特里克兰就有多执着。
  能被理解是件幸事,从来都是,只是从来也不简单。后来者愿意感动于他无畏现实局限的“反抗”,可当时人只觉得身边有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。斯特里克兰的妻子更愿意相信丈夫是出轨,被派去说服他的“我”也只能被无懈可击的言论击溃。人群纷纷扰扰,此时便又分崩离析。有人思想用岛屿盛装,与外界划清界限,不言不语在海上漂泊,他想要的就是遥远的地平线。于是斯特里克兰是显得孤独,显得不幸。
  有些事的确不好理解,尤其是理解他的“无情”。这一场谋划已久的“抛妻弃子”被披上一层梦想的外衣,变得深刻。单方向删除所有投向自己世界的目光,抗拒帮助,鄙夷爱与家庭。斯特里克兰在本能欲望和内心追求间挣扎。作者带着其他人,用第三方的角度观看这场折磨,斯特里克兰便面目可憎起来。爱与被爱被收藏,祭给了梦想。他的灵魂一脚踏进另一个纯粹的世界,只留肉身还在泥泞里。所以他才只能一边用尽心火作画,一边不屑却不得不为现实做出点什么。当灵与肉在半空中遥遥对望,陈旧的约束没有了意义。
  南太平洋塔希提岛,在上百年前燃起了一场大火,从此查尔斯·斯特里克兰和他传奇的一生被撰入史册,永垂不朽。这不是什么好结局,人们总称之为伟大,我所见却又是一场壮美悲剧———仍未见世人有多懂他。岛民买下他的生活用品因为他有名气,后悔没有买一幅画。商人说斯特里克兰成功了,画作被有钱人争相购买。可这名利层面的成功从来不是斯特里克兰所求,甚至是他蔑视的。无人为了不从金钱中积蓄出的动力而看画,大火好像成了伟人传说的调味剂。斯特里克兰或许明白能懂的人不在尘世中,才毁掉心血。现在画在何人手中?他是否珍视画中震撼人心的力量?都已不可知晓,让人寻味。
  我如今只能在梦里描摹传世的画,想要见到超出物质可以界定的色彩,想要见证斯特里克兰这一生的不幸,不想宽慰,只愿做到真正理解他的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