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教志愿者的责任与情怀

期次:第792期    作者:◇刘 涛 于双艳 谷 莉   查看:102







  王宜琨是我校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,同时也是一名“准汉教志愿者”。三个月之后,王宜琨将前往罗马尼亚,为当地的孩子们讲授汉语。
  据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郑老师表示,汉语志愿教师招聘是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(以下简称“汉办”)组织的项目。11月8日,我校开始组织2018年上半年汉语教师志愿者报名,截止到11月17日,一共有20位报名者。
  “汉教志愿者分为孔院(孔子学院)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。将他们的纸质材料上交到省里,经过审核后通过面试选拔,再接受培训就能够办理签证出国教学。”郑老师告诉记者。
  “我本科在师大读汉语国际教育,基于此,我也一直关注着汉教志愿者的招募信息。”王宜琨说。经过两个星期的考虑,她最终决定报名。“导师一直鼓励我们要自信,也告诉我们许多关于面试的注意事项。刚开始我的母亲不是很愿意让我出国,不放心我的安全。经过我父亲的劝说,母亲最后终于同意了。”王宣琨回忆。其实除了家人与朋友们的担忧外,王宜琨自己也存在一些顾虑,“对研究生而言,每一年都十分重要。找工作或者考博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,自己的学业也要跟进,最终还是导师坚定了我的决心。”
  王宜琨在面试通过后去厦门大学进行了为期40天的培训。“中华才艺、汉语基本知识、课堂管理知识、急救以及赴任国语言的学习,这些都是我们培训的内容。因为我最初我报的国家是塞尔维亚,语言是由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厦大留学生为我们培训的。不过因为留学生老师只会说英语和塞尔维亚语,所以我们要通过英语来学习这门语言。”王宜琨说。
  回忆起一同参加培训的其他志愿者,王宜琨告诉记者:“很多人也都知道,非洲的条件的确非常艰苦,但和我们一起培训的有不少义无反顾去非洲的志愿者姑娘。我后来意识到,作为汉教志愿者,不是说你去的这个地方好坏,而是要明白你去这个地方要做什么,承担了什么责任。”
  与王宜琨不同,我校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苏博在2012年5月提前从师大本科毕业,随后到泰国做了三年的汉教志愿者。“刚开始去的时候,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。听不懂他们说话,看不懂泰文菜单,去餐馆吃饭也没办法点菜,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了限制。不过时间一长,也迎刃而解了。”苏博说。
  在苏博眼里,来到泰国,意味着面对新的语言符号、新的文化符号。“泰国人的生活比较悠闲,不像大多中国人讲究艰苦奋斗,我想这也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因素所造成的。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品质是根植于历史的。只有亲身感受过这种文化的差异之后,我们才能更好地克服民族中心主义,更好地认同和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。”苏博告诉记者。
  “汉办把中国老师撒出去,撒到世界各地,最大的目的不是说让所有的外国学生把汉语说得跟中国人一样溜。我们作为中国的符号,本身起到一种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作用。未来某一天,当这些学生见到一个中国人,他们可能会想起来,哦,有一个中国老师教过我。”苏博说。